大众网记者 毛道光 青岛报道
当摩天楼的玻璃幕墙褪去最后一道晚霞,城市并未真正入睡。在霓虹照不到的角落,有这样一群地铁人——他们把生物钟调至与星辰同步,用工具代替画笔,在深夜里勾勒出千万市民清晨出行的安全轨迹。“地铁守夜人”系列报道将推开地铁深夜的工作闸门,聚焦那些与星月为伴的岗位,走进这些被晨光掩盖的故事。
当霓虹熄灭,岛城陷入沉睡,青岛地铁辽阳东路车辆基地的检修库却灯火通明。一群“地铁守夜人”——车辆检修工,正用责任、匠心与坚守,编织着千万人清晨出行的安全网。
交班会:安全红线刻心间
19点,工班长刘世宝与当晚当班的员工早早来到了工班,当晚的工作从交接班开始。与白班同事完成工作交接,确保所有工作无缝衔接后,19:30,交班会准时开始。尽管白天已经对当晚的检修任务有了全面的安排,交班会上,作业内容、人员分工、安全交底、业务抽问等环节依旧缺一不可。而最振奋人心的时刻,是全员整齐划一的安全喊话:“我承诺,严格依照安全规程作业!不违章!不触碰安全红线!”它如同一束光,照亮着整个夜晚的工作基调——安全至上,责任先行。
故障处理培训:老师傅的“深夜课堂”
班前会议结束后,每日一讲的故障处理培训准时开启。班组里的老师傅刘清华化身“导师”,结合实际案例,详细剖析故障成因与危害,从电路原理到部件构造,从应急处理到风险预判,年轻员工们聚精会神地汲取着经验。“这些实战干货让我们在检修时更有底气。”年轻的班组员工坦言,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匠心,让车辆检修工的专业素养在深夜的课堂上不断沉淀。
接车作业:守护安全的第一道防线
22点刚过,在正线奔波了一整天的电客车结束运营,陆续返回车辆段。此刻,刘世宝和班组成员早已穿戴好劳保用品,在指定股道旁严阵以待。距列车到达还有10分钟,他们如哨兵般伫立在安全线外,目光快速扫过轨行区,完成库门状态、股道送电等环境确认。电客车灯光渐近,检修工们握紧手电筒,开始接车检查,查看车体划伤、设备盖板,倾听转向架声响……这套每日重复的“接车仪式”,是保障行车安全的第一关,容不得半点疏忽。
日检作业:两万步丈量责任版图
初夏的检修库里,没有徐徐凉风,陪伴班组员工的只有夏夜的闷热和空压机的声响,零点钟声还未响,大家已投入了当晚的“战斗”。每列电客车的检修需两人配合,包含有电车上功能检查与无电车底检查。有电车上功能检查如同“全身体检”,他们要对电客车功能进行全面测试,一旦发现故障,必须连夜排除,确保次日正常运营;无电检查则更需耐心,他们眼观六路,每一颗螺栓、每一个部件都要逐一排查,弯腰、俯身、打手电,重复无数次。每人每晚至少检修10列车,步行超2万步,需要分工合作完成40余列电客车的检修。
送电作业:1500伏下的“毫米级”坚守
凌晨3点,所有电客车完成检修和清洁后,便开始了运营前的送电作业,班组员工需穿戴绝缘装备,两人一组,在一人作业、一人监护的严格规范下,手动完成1500伏高压电隔离开关柜的操作。从确认流程到精准合闸,每一步都需全神贯注,一晚上要重复几十次。“一定要有敬畏之心,严谨细致是‘护身符’……”老师傅刘清华边演示边说。这些在常人眼中“触目惊心”的操作,对他们而言已是日常。
发车作业:黎明前的“健康证明”
凌晨4:40,天边泛起鱼肚白,首班车蓄势待发。刘世宝与班组员工最后一次确认车辆状态,跟随列车缓缓驶出车库,进行驻站保障,目送一列列电客车平稳驶向正线。此时,他们的脸上虽有疲惫,眼中却闪烁着欣慰,一夜的坚守,换来了电客车的“健康出征”,虽然一夜无眠,却满心欢喜。“下班回家在地铁上,看见满车厢的乘客,心里就特别自豪,一夜的疲惫也烟消云散,这是我们检修的电客车……”刘世宝满脸自豪地说。
当阳光洒满库区,白班同事接过交接本,上面新增的检修记录,是昨夜工班全员写给城市的情书,这些鲜少露面的“地铁守夜人”,用无数个不眠之夜,守护着城市交通的脉搏,让每一次出发与抵达,都成为最安心的约定。
配资天眼-配资天眼官网-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-股票配资公司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